close
人類歷史,源遠流長,追溯到古代的象形文字,以類似形象物的圖案去標示其外貌、特征,淺顯能懂,不解也能自明。

歷史總是牽到文明,人類太早懂得不進則退,於是文字也伴隨著歷史與文明經過了不同階段,層次的演變,形成了今天一種不僅以描述或形容物件,更是用以表示個人立場,抒發情緒(如個人、工作、感情上)的工具或途徑(化成說話、散文)。

可惜的是,一個國家或城市的歷史文明發展并不一定跟上社會、經濟發展的步伐。 後者可以靠政府或早熟的經濟體系去推動(可quantitative),然而前者卻是要動員整體勞動人口去配合(non-quantitative)。撇開戰略性的政治問題(坦白說,我沒資格談),到了20—21世紀,日新月異的科技以分秒的速度普及人類的生活,以互聯網為平台發怖的資訊更以每秒上兆字光速的推送(push)到我們的電腦、手機屏幕上。由那個時候開始,人類在乎的或是吸收資訊的數量,為的是維護不進則退的原則,平凡的你我,當真消化得了嗎?

科技公司為了解決資訊面臨泛濫的問題,然後有了可以讓用戶篩選和過慮的網站或電子郵件。科網股泡沫後(過程其實我不詳),仿佛一切都要歸零,既然退了,還是要進,更要講求創新(innovation)。有了這個趨勢,基於通訊設備的快速普及(3.5G, HSDPA),互聯網資訊分享由單線進入了多線(注:不是講Online游戲)甚至於今天由facebook,twitter,google 三國鼎立的隨意發怖型社交平台(大陸也有人人網,白社會,淘生活等...),人類的文明即將要進入另一個不進則退*的重要時刻。

*以下為舉例(這裡用以概括大部分使用社交平台的習慣或心態)

例一: 不斷發送和加入某些群組/ 粉絲專頁
例二: 參加很多未定期的活動,但又不確定能不能出席
例三: 某網上服務還沒對外開放,被邀請了使用感到虛榮
例四: 看不完一整頁的newsfeed/notification而感到著急

*不進則退潮語錄: RSVP, dislike, follow me, 你加了這apps沒有? mobile upload via facebook iPhone ...

怎麼說,虛擬世界裡盡是一大堆的標示/符號/連結,我們的思想、表達能力遠不止於此。人類的文明,是沒有標籤的,沒有誰代表誰的,是因自己得名,由心而發的真感受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ric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